跳到内容

哲学

对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智和语言等根本问题进行考察的学科。

5
文章
0
子分类
5
总计
2
级别

文章

5 篇文章

观念格式塔崩塌

2025年8月14日

本文探讨了作者提出的“观念格式塔崩塌”现象,即在深入分析一个看似简单的观念时,该观念的定义会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崩塌。文章以“椅子”的概念为例,说明了传统定义方法(基于材料、形状等)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维持观念格式塔的三种方法:关注功能性、相对性和整体性。 作者认为,通过关注“能够被坐”这一功能,可以避免因试图将椅子简化为材料或形状而陷入观念格式塔崩塌。同时,强调功能的相对性,即同一功能可在不同对象...

阅读更多

直觉与逻辑之间的智力结晶

2025年8月14日

本文探讨了直觉与逻辑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名为“智力结晶”的概念来弥合两者之间的差距。作者认为,许多直觉上正确的观点,都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而关键在于找到连接直觉和逻辑的桥梁。文章以“国家利益”为例,阐述了其在追求世界和平时的局限性。作者指出,国家利益的概念具有不可预测性,容易被误用,并且缺乏渐进式积累的特性,将其作为长期战略目标是不理性的。相反,作者主张关注永久和平、良好治理、经济繁荣和风险...

阅读更多

学习的学习:与生俱来的智能

2025年8月13日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能涌现机制,通过引入“形而下学习”和“形而上学习”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形而下学习”指通过重复迭代学习知识,类似于人类的身体学习;“形而上学习”则指只需少量尝试或直接检索即可掌握的知识,类似于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快速理解新知识。作者认为,自然语言是连接形而下学习和形而上学习的关键界面,它既可以通过形而下学习习得,又可以作为形而上学习的工具。大型语言模...

阅读更多

时空错乱社会

2025年8月12日

本文探讨了生成式AI的兴起导致的社会现象——“时空错乱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对当前技术、信息和未来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超越了国界、文化和世代的界限,甚至存在于AI研究人员内部。这种差异并非单纯的技术差距,而是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均等、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不同、以及对未来预测的差异所导致的。 文章指出,这种时间感知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对尖端AI技术、应用技术和系统技术发展趋势的认知存在差...

阅读更多

作为一种智力能力的框架设计

2025年6月29日

本文探讨了学术活动与开发活动中智力活动的不同模式,并特别关注框架设计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学术活动通常以通过观察发现事实为核心,而开发活动则以通过设计发明事物和系统为核心,两者代表不同的智力活动。然而,学术活动中也存在通过设计进行发明的智力活动,即框架设计。文章以地心说、日心说、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例,说明这些科学理论并非单纯的客观事实发现,而是根据其有用性而非正确性被选择的思维...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