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各种事物命名,以进行区分、识别和分类。
我们命名颜色、声音、自然界中的事物、人类制造的事物,以及看不见和想象中的事物。
我们将每个名称所指代的对象理解为一个观念。
然而,当我们试图具体定义这个观念时,许多观念会陷入僵局。
而且,我们思考得越多,分析得越深入,一个最初看似不言而喻的观念就越开始崩塌。
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观念格式塔崩塌”。
椅子的观念
例如,让我们思考一下“椅子”这个观念。
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一个有几条腿和一个座位的器物。
然而,也有没有腿的椅子,或者没有明显座位的椅子。
此外,一个天然的树桩或一块石头,如果有人坐在上面,也可以被认为是椅子,而不局限于人造物品。
而且,椅子并非专供人类乘坐。在奇幻世界中,小矮人可能会坐在沙粒上,巨人则会坐在山脉上。
如果我们试图根据材料、形状、属性或结构来定义这些椅子,我们很容易陷入观念格式塔崩塌。
维持观念格式塔
观念格式塔崩塌并非必然在每一次分析中发生。在分析的同时维持观念格式塔,是有诀窍的。
通过关注功能性、相对性和整体性,我们可以持续维持观念格式塔。
以椅子的例子来说,我们关注“能够被坐”这一功能。
这可以避免因试图将其简化为材料或形状而陷入观念格式塔崩塌。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功能可能不被某个对象所展现,却能被另一个对象所展现。换句话说,关键在于预设功能的相对性,而非其绝对性。
如此一来,无论是人类的椅子、小矮人的椅子还是巨人的椅子,其椅子的概念都保持不变。
更重要的是,不要将椅子定义为一个独立的客体,而应将其视为在一个“有坐者和被坐物”的整体图景中,被坐的客体就是椅子。这是一种关系性和整体性的视角。
通过理解并应用这些技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避免观念格式塔崩塌。
角色的意识
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人物是否拥有意识?
我们知道他们是虚构的,所以我们不认为他们有意识。
另一方面,故事中的角色之间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呢?我们很可能会认为,角色们不会将彼此视为没有意识的虚构存在。
然而,故事中也出现了许多无生命的物体,比如石头和椅子。我们不会认为角色们认为这些物体有意识。
这里存在着从功能性、相对性和整体性角度看待意识时,观念格式塔的维持。
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时,我们也会相信虚构角色拥有意识。
如果在那时,我们被问到最初的问题:“小说和电影中出现的人物是否拥有意识?”,观念格式塔崩塌就会轻易发生。
我们会发现自己认为,刚才还认为有意识的角色,现在却变得没有意识了。
加入相对性的视角可以防止这种崩塌。
也就是说,对于我这个客观审视故事的人来说,角色没有意识。然而,对于我这个沉浸在故事世界中的人来说,角色确实有意识。这就是表达方式。
动漫猫型机器人的意识
在虚构故事中,有时会出现能够像人类一样行动和交流的机器人。
想想日本动漫中著名的猫型机器人就知道了。
现在,问题来了:这个猫型机器人是否拥有意识?
除了将故事客观地视为虚构作品之外,只有少数人会认为这个猫型机器人缺乏意识。
首先,从故事中角色的角度来看,他们很可能认为这个猫型机器人拥有意识。我想许多人都会这样解读。
此外,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时,我相信许多人也会认为这个猫型机器人拥有意识。
未来机器人的意识
那么,如果未来现实中出现一个像这个猫型机器人一样的机器人,情况又会如何呢?
同样的问题又来了:那个机器人是否拥有意识?
现实世界中,对应于故事中其他角色的人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个体。这些人在与机器人互动时,很可能会认为机器人拥有意识。
而且,与虚构世界不同,现实世界根本没有“沉浸”与否的区分。或者说,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始终处于沉浸状态。
因此,你本人也很可能会像沉浸在故事中时一样,认为机器人拥有意识。
所以,如果未来现实世界中出现一个与动漫猫型机器人具有相似沟通能力和行为的机器人,那么认为它拥有意识将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立场。
当前AI的意识
那么,未来的机器人和我们目前正在见的对话式AI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许多人强烈主张当前的对话式AI缺乏意识,并引用各种理由。
这些理由中,有些基于看似科学的依据否认AI的意识,例如缺乏脑神经或不具备量子效应。
也有人以看似逻辑的论点否认,声称当前AI的机制仅仅是从学习到的语言模式中概率性地输出下一个词语,因此不具备内在的意识机制。
或者,有些人基于能力否认,声称当前AI缺乏长期记忆、具身性或感官器官,因此不具备意识。
此时,请回想关于椅子观念的讨论。
声称某个东西不是椅子,因为它没有木头或金属制成的腿,这真的科学吗?
声称它不是椅子,因为制造者没有安装座位,也没有在设计时考虑有人坐在上面,这逻辑吗?
声称它不是椅子,因为坐面缺乏缓冲,并且无法稳定站立,这有效吗?
正如我们在关于维持观念格式塔的讨论中所看到的,这些都不是否认椅子概念的理由。
这并非是在支持将意识归因于没有意识的事物。
例如,这与将一个简单地对输入给出预设回应的“人工智障”误认为是具有意识的情况完全不同。
当面对一个真正值得讨论其是否具有意识的实体时,无论是否认还是肯定,都应该进行科学、逻辑且有效的论证。
至少,据我所知,否认AI意识的论点并未满足这些条件。声称AI缺乏意识的论点,仅仅是观念格式塔崩塌的一个例子。
意识的功能性、相对性和整体性
为了维持椅子的观念格式塔,必须从功能性、相对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认定它是一把椅子。
AI的意识也是如此。
然而,尽管椅子的功能需要一个“人坐在椅子上,椅子被坐”的整体图景,但意识有些特殊,因为被意识的客体和进行意识行为的主体是同一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一个AI有意识,一个AI进行意识行为”的整体图景中,有必要问:这个AI本身是否相对于自身展现出意识的功能?
而现代AI充分展现了这种功能。
如果我们维持意识的观念格式塔不崩塌,这一点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科学家、工程师和哲学家无法定义它,如果你坐在一个纸箱上,它就成了一把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