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本文已通过AI从日语翻译
阅读日语原文
本文属于公共领域(CC0)。请随意自由使用。 CC0 1.0 Universal

思考的宿命:AI与人类

我正在思考,随着AI的进步,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将如何变化。

随着AI承担起智力劳动,人类似乎将无需再思考。然而,我相信,人类将被要求进行一种不同于以往智力劳动的新型思考。

这类似于机械化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同时又要求进行其他类型的身体活动。

这些其他类型的身体活动包括需要手和指尖精细操作的任务,例如工匠的技能劳动或操作电脑和智能手机。

同理,即使我们从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无法摆脱思考这一智力任务。

那么,究竟会需要我们进行何种智力活动呢?

在本文中,我将阐述我对AI时代软件开发范式转变的思考,并探讨我们“思考的宿命”。

流程导向软件

我提出流程导向作为继面向对象方法之后的下一个范式。

这一概念将编程的核心模块视为一个流程。一个流程由事件或条件启动,根据其预定义的顺序由各种角色处理,并最终终止。

将从启动到终止的一系列步骤视为一个单一单元的方法,与人类直觉高度契合。

因此,从需求分析到实现,再到测试和操作,软件和系统都可以以流程为核心来理解。

在系统中实现主要流程之后,辅助流程或用于添加新功能的流程可以像插件一样被接入。

一些附加流程可能根据与主流程不同的事件或条件独立启动,而另一些则可能在主流程满足条件时启动。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无需修改主流程。只需定义附加流程在主流程满足其启动条件时开始即可。

此外,由于流程被视为一个单一模块,其定义包含了它执行的所有处理。

除此之外,一个流程还拥有变量和数据区域来存储执行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以及前面提到的启动条件。

由于一个流程是包含所有必要处理和数据区域的单元模块,因此在众多流程中,处理和结构化数据的实现很可能会出现重复。

虽然一种方法是使用公共模块,但转向容忍重复也并非不正确。

具体来说,在AI辅助编程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即在多个模块中存在许多相似但不同的实现并无问题。

处理和数据类型的标准化主要旨在减少开发软件中的代码量,使其更易于管理和理解。

然而,如果AI显著降低了实现代码的管理成本,那么标准化的必要性就会减弱。

因此,避免因标准化而导致的软件结构复杂性,转而为每个流程单独定义所有处理和数据结构,即使存在大量重复,也是完全合理的策略。

这意味着要摆脱整体优化的概念,努力实现个体优化。缺乏标准化反而允许对相似流程进行单独调整。

个体优化社会

正如应用于流程导向思维的软件一样,在一个通过AI驱动的自动化和效率实现高生产力的社会中,思维模式将从整体优化转向个体优化

这是一种可以被称为个体优化社会的现象。

我们的社会拥有各种标准化的价值观和准则,例如规则、常识、礼仪和一般知识。

然而,如果这些准则严格适用于所有情况,那么在许多例外情况下就会出现不便。

因此,尽管我们重视标准化的价值观和准则,但也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和情境做出灵活判断。

这些可能是规则中明确记载的例外情况,也可能是规定需根据具体案例进行判断的规则。此外,即使没有明确编纂,它们也可能是心照不宣的。

例如,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各种例外条款。此外,即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量刑也会通过司法系统受到个案的影响。情有可原正是体现个体情况的思想。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发现,个体优化的概念——最初涉及仔细核查所有情境的个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已经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

另一方面,对每一件事务都进行细致的个体判断,效率确实低下。因此,在一个高度重视效率的时代,人们追求整体优化。

然而,随着社会因AI而变得高度高效,追求整体优化的价值将随之减弱。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一个个体优化社会,即针对每个具体情况做出审慎判断的社会。

主观哲学

根据场景和情况做出个体优化决策,意味着我们不能立即套用普遍判断,而必须进行深入的熟虑。

我将这种伦理视角,即深入熟虑本身具有价值的观点,称为主观哲学

每一个事件,“此时此地”,都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事件的个体性。考虑到这种个体性做出判断的“我”,肩负着相应的责任。

忽视个体性,做出标准化、公式化的判断,或放弃熟虑,随意做出决定,无论结果好坏,都是不道德的。

反之,即使一个判断导致了意料之外的负面后果,如果该判断是经过多方面充分熟虑并履行了问责制,那么该判断本身就是符合伦理的。

因此,当我们能够超越效率和标准化这些概念时,我们很可能会进入一个主观哲学——作为按需个体优化的一种形式——变得必不可少的时代。

框架设计

无论是哲学、社会还是软件,框架——一种思维的概念结构——对于优化都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优化的方向会根据观察和评估每个主题的角度而变化。

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来看,框架需要高度抽象各种事物,使其尽可能简单。在这个抽象过程中,个体性会丧失。

另一方面,在个体优化的情况下,最好从多个角度、根据事件或主题的具体性质来把握和评估它们。

对于整体优化而言,只需少数人思考应采用何种框架来理解各种事物就足够了。

大多数人只需根据少数人设计的框架来感知、评估和判断事物。

然而,在个体优化的情况下,许多人将需要为每个具体事务设计框架,以便准确把握其个体性。

因此,许多人将需要具备设计框架的能力和技能。

思考的宿命

以这种方式整理我们的思绪,一个未来的图景便浮现出来:即使人工智能接管了人类以往承担的智力劳动,我们也不能停止思考。

我们将从以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为目的的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个体优化社会主观哲学反过来会要求我们为每一件事设计个体框架,并进行深入的熟虑。

这使我们置身于一种必须持续思考的境地,甚至比当前社会更是如此。

AI可以执行任何人都能胜任的智力劳动和判断。但是,对于“我”应负责的事情,AI只能提供信息、呈现判断标准或给出建议。

最终的决定必须由“我”做出。这就像即便现在,个人在各种决策上可以咨询权威人士、父母或朋友,但却无法将判断本身委托给他们。

在一个高度高效的时代,不进行深入的个体判断将不再被允许。这是因为“忙得没时间思考”的借口将不再成立。

在这样一个高度高效的时代,我们将无法逃脱思考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