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本文已通过AI从日语翻译
阅读日语原文
本文属于公共领域(CC0)。请随意自由使用。 CC0 1.0 Universal

直觉与逻辑间的智力结晶

有时,我们本能地觉得某件事是对的,但却难以用逻辑和连贯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直接使用直觉的语言来表达。虽然这可能与那些强烈认同相同直觉的人产生共鸣,但却无法说服那些持怀疑态度或有不同观点的人。

这样一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尝试去逻辑地、系统地解释它。如果我们放弃,就只能选择忽视对方,或者将怀疑者排除在讨论之外。从社会角度来看,这可能导致分裂,甚至是一种社会暴力。

此外,这里的问题在于,如果某件事凭直觉感到正确,但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它就有可能被贴上主观、武断或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标签。如果涉及不确定性,它可能被贴上乐观或悲观的标签。

另一方面,有时怀疑者或持反对意见的人能够逻辑地用语言解释他们的观点。这使得直觉一方处于更大的劣势。如果他们被贴上上述标签,任何观察讨论的第三方都会将其视为一种弱势的、被贴标签的观点,与强势的、逻辑性的观点形成对比。

这种现象因一种偏见而加剧,即认为直觉与逻辑之间存在鸿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逻辑总是正确的,而直觉是不可靠的。

然而,那些凭直觉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应该能够用逻辑来解释。直觉与逻辑并非矛盾。这仅仅意味着我们尚未找到连接它们的方法。

反对观点之所以能被逻辑地解释,往往是由于其潜在假设、目标或对不确定性的假设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假设、目标和假设下,逻辑地解释一个凭直觉感到正确的事物,并不矛盾。

一旦两种观点都能用逻辑解释清楚,讨论的焦点就可以转移到如何处理这些假设、目标和假设上。这使得观察讨论的第三方能够根据他们是否同意这些假设、目标和假设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标签或论证的感知强度所左右。

为了用逻辑语言解释我们直觉上认为是正确的事物,我们必须发现的,就是我所称的智力结晶。

国民利益的心理束缚

在此,我想提供一个智力结晶的例子:关于世界和平理想与国家利益反驳的逻辑解释。

世界和平通常在直觉上是令人向往的,但在实际国际社会中,面对国家利益的现实,它往往被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而被轻易否定。

简而言之,国家利益指的是一个国家生存和繁荣的有利局面。

在两个选项中,选择能带来更大优势的那个,构成了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

然而,当我们说某个选项对一个国家的生存或繁荣有利时,这种优势指的是哪个时间点?

从历史上看,输掉某场战争有时反而导致一个国家长期存活。

反之,一个国家的繁荣在某些情况下,最终也可能导致其衰落。

这意味着国家利益的不可预测性。

此外,“国家利益”这个词常常被那些试图将决策导向军事扩张或对其他国家采取强硬政策的人所利用。

考虑到国家利益的不可预测性,必须指出,它是一种旨在强制人们做出战争决定的修辞——而战争通常是人们不愿做出的高度不确定的选择。

如果一个人真正渴望一个国家的长期生存和繁荣,那么将“国家利益”作为衡量指标是毫无意义的。

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永久和平、治理、经济繁荣和风险管理。

如果实现了永久和平,国内治理运作得当,经济足够繁荣,不确定性可以控制在可管理的水平,那么一个国家就能轻易实现生存和繁荣。

此外,追求国家利益并非一种渐进积累的过程。它具有投机性:成功则增加,不成功则减少。

因此,将国家利益——这种不可预测、被用作战争修辞且缺乏渐进积累的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是不理性的。

相反,我们应该考虑如何使永久和平、治理、经济繁荣和风险管理能够渐进积累,并追求这些方法。

这并非指要创建指标来衡量和管理这些事物的程度。

它意味着我们应该积累实现这些目标的知识和技术。如果其他国家也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那么它将发挥更大的优势。

因此,这些知识和技术的积累就成为一种渐进的积累。

相比之下,旨在追求国家利益的知识和技术不具备这种性质。这是因为如果其他国家利用它们,本国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换句话说,为国家利益服务的知识和技术无法渐进积累。

这样看来,追求国家利益实际上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生存和繁荣有害。当然,可能存在短期现实迫使基于国家利益做出决策的情况。

然而,至少,为国家利益制定的长期战略是一种幻想和非理性的想法。从长远来看,通过渐进积累来确保生存和繁荣的战略才是理性的。

国家利益就像是挟持了一个国家的长期生存和繁荣。

这类似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现象,即人质为了生存而在心理上为他们的绑架者辩护。

看来,我们可能会因为深信别无选择而陷入这种心理束缚状态。

自然数学

这种分析不仅仅是肯定世界和平的思维方式,也不是驳斥对立观点的正确论证。

它是一个客观的逻辑模型,类似于数学。因此,它并非声称世界和平在所有情况下都是理性的。在短期内,它承认国家利益这样的概念在许多语境下是有用的。

这是因为累积差异的影响在较长时间内会变得更大,但在短期内则较小。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国家利益的概念迟早会变得不合理。这是一个基于逻辑的数学事实。

将其用数学形式严格表达存在挑战。然而,即使无法形式化表达,其逻辑结构的强度也依然不变。

我将这种在自然语言中表达的、具有数学般严谨性的逻辑称为“自然数学”。

前面提到的例子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它是在这种自然数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

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发现具有数学结构的智力结晶,我们可以逻辑地解释我们直觉上认为是正确的事物。

结论

当然,直觉并非总是正确的。

然而,认为直觉本质上容易出错或不理性的观点,误解了直觉的真正性质。

当直觉与现有逻辑解释发生冲突时,很可能存在一个休眠的智力结晶。

通过语言逻辑推理揭示能够表达直觉判断的数学结构,我们就能挖掘出这个结晶。

如果成功,我们就能提出不仅直观吸引人,而且逻辑上合理的观点。

而这,确实是我们智力进步的一步,使我们能够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