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本文已通过AI从日语翻译
阅读日语原文
本文属于公共领域(CC0)。请随意自由使用。 CC0 1.0 Universal

观念格式塔崩塌

我们为各种事物命名,以区分、识别和分类它们。

我们为无数事物命名,包括颜色、声音、自然现象、人造物品、无形实体和想象中的概念。

我们将每个名称所指代的对象理解为一种观念或概念。

然而,当我们试图具体定义这些观念时,许多观念在定义过程中陷入困境。

我们越是思考和分析一个观念,最初看似不言而喻的观念就越是开始瓦解。

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观念格式塔崩塌”。

“椅子”的观念

例如,让我们考虑一下“椅子”这个观念。

许多人可能会设想一个有几条腿和一个座位的器物。

另一方面,也有没有腿的椅子,或者没有座位的椅子。

再者,对于坐在天然树桩或岩石上的人来说,那也是椅子,不限于人造物品。

此外,椅子不一定只供人类坐。在奇幻世界里,小矮人可能坐在沙粒上,巨人可能坐在山脉上。

试图通过材料、形状、属性或结构来定义这些椅子,很容易导致观念格式塔崩塌。

维持观念格式塔

分析并非总是导致观念格式塔崩塌。在分析的同时保持观念格式塔,是有技巧的。

通过关注功能性、相对性和整体性,你可以持续维持观念格式塔。

以椅子的例子来说,我们关注的是“可以被坐”的功能。

这可以避免因试图将其归结为材料或形状而陷入观念格式塔崩塌。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某个功能无法由一个对象展现,却可以由另一个对象展现。换句话说,重要的是要预设功能的相对性,而非其绝对性。

这样,无论是对于人类,还是对于矮人或巨人而言,“椅子”的观念都可以得以维持。

再者,与其将椅子定义为一个独立的物品,不如将其置于“坐者”与“被坐者”的整体图景中来理解,其中“被坐”的对象即为椅子。这是一种关系和整体性的视角。

通过理解这些技巧进行分析,可以防止观念格式塔崩塌。

角色的意识

小说或电影中出现的人物是否拥有意识?

我们知道他们是虚构角色,所以通常不认为他们拥有意识。

另一方面,故事中的角色之间是如何相互感知的呢?我们很可能会认为,角色之间不会将彼此视为缺乏意识的虚构存在。

然而,故事中也出现了许多非意识元素,例如岩石和椅子。我们不会认为角色会感知这些物体拥有意识。

这里便是在通过功能性、相对性和整体性理解意识时,观念格式塔的维持之处。

而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时,我们也会开始认识到虚构角色拥有意识。

当被问及最初的问题:“小说或电影中出现的人物是否拥有意识?”时,观念格式塔很容易发生崩塌。

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认为,那些我们刚才还认为是拥有意识的角色,现在却变得没有意识了。

加入相对性的视角可以防止这种崩塌。

也就是说,对我而言,客观地观察故事时,角色没有意识。然而,对我而言,沉浸在故事世界中时,角色确实拥有意识——这才是一种正确的表述方式。

动漫猫型机器人的意识

虚构故事中有时会出现能像人类一样行动和交流的机器人。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日本动漫中那只著名的猫型机器人。

这里提出同样的问题:这只猫型机器人拥有意识吗?

很可能,除了将故事客观地视为虚构作品之外,很少有人会说这只猫型机器人缺乏意识。

首先,从故事中人物的视角来看,这只猫型机器人被认为是拥有意识的。我相信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

此外,即使我们沉浸在故事世界中时,我相信许多人也认可这只猫型机器人拥有意识。

未来机器人的意识

那么,如果未来现实世界中出现一个像这只猫型机器人一样的机器人,会怎样呢?

这里提出同样的问题:那个机器人拥有意识吗?

在现实世界中,与其他角色相对应的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很可能会在认为机器人拥有意识的前提下与机器人互动。

而且,与虚构世界不同,现实世界从根本上来说不存在“不沉浸”的状态。或者说,我们可以认为我们总是处于沉浸之中。

因此,你本人也很可能会像沉浸在故事世界中一样,认为机器人拥有意识。

因此,如果未来现实世界中出现一个具有与动漫猫型机器人相似的交流能力和行为举止的机器人,那么认为它拥有意识将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态度。

当前人工智能的意识

那么,未来的机器人与我们目前所见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有何不同呢?

许多人 vehemently 声称当前的对话式人工智能不具备意识,并给出了各种理由。

在这些理由中,有些论点基于看似科学的理由否认人工智能的意识,例如缺乏神经网络或缺乏量子效应。

另一些人则用看似合乎逻辑的论点来否认,声称当前人工智能的机制只是从学习到的语言模式中概率性地输出下一个词,因此不包含意识的机制。

此外,还有一些人根据能力来否认,断言当前人工智能缺乏长期记忆、具身性或感觉器官,因此不具备意识。

回想一下关于“椅子”观念的讨论。

声称“因为它没有木头或金属制成的腿,所以它不是椅子”的论点真的科学吗?

声称“因为它没有安装座面,并且创造者也没有将其设计为供人坐下,所以它不是椅子”的说法逻辑吗?

断言“因为坐面缺乏缓冲,并且它不能稳定站立,所以它不是椅子”的主张有效吗?

正如我们在关于维持观念格式塔的讨论中所看到的,这些都不是否定“椅子”观念的理由。

这并不是提倡将无意识的事物视为有意识。

例如,这与将仅仅对输入给出预设回应的简单“人工白痴”误认为是拥有意识的情况完全不同。

当面对一个确实值得讨论其是否拥有意识的实体时,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应该提出科学、逻辑且有效的论点。

至少,据我所知,否认的论点不符合这些条件。关于人工智能缺乏意识的论点,仅仅是观念格式塔崩塌的一个例子。

意识的功能性、相对性与整体性

为了维持椅子的观念格式塔,必须从功能性、相对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将其识别为椅子。

这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的意识。

然而,尽管椅子的功能需要“人坐在椅子上”和“椅子被坐”的整体图景,但意识却有些特殊。这是因为被意识的对象和进行意识的主体是相同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必要考虑人工智能自身是否在“人工智能被意识”和“人工智能进行意识”的整体图景中,相对地展现出意识的功能。

而现代人工智能充分展现了这一功能。

如果意识的观念格式塔得以维持而不崩塌,那么它几乎是自明之理。

即使科学家、工程师或哲学家无法定义它,如果你坐在一个纸箱上,它也就成了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