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的进步将如何改变社会和我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工智能承担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人类似乎将不再需要思考。然而,我相信,与我们传统上认为的脑力劳动不同,人类将被要求进行另一种思考。
这类似于人类通过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体力劳动,但却被要求参与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
这些不同类型的体力活动包括手和指尖的精细工作。这可能是像工匠那样的技术劳动,也可能是操作电脑和智能手机。
同样,即使我们从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也无法逃避思考这一智力任务。
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智力活动呢?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我对人工智能时代软件开发范式转变的思考,并探讨我们作为必须思考的生物的宿命。
过程导向软件
我提议将过程导向作为下一个范式,超越面向对象。
这是一种将编程的中心模块设定为过程的方法。一个过程由事件或条件触发,根据过程中定义的顺序由各种角色处理,最终终止。
将从启动到终止的整个流程视为一个单一单元,这符合人类的直觉。
因此,软件和系统可以主要通过过程来理解,从需求分析到实现,乃至测试和操作。
在系统中实现主要过程后,可以将辅助过程或用于添加新功能的过程插入其中。
一些附加过程可能从独立于主过程的事件或条件开始,而另一些则可能在主过程满足条件时开始。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无需修改主过程。只需定义当主过程满足其启动条件时,附加过程开始即可。
此外,由于一个过程被视为一个单一模块,过程的定义包括其执行的所有处理。
不仅如此,一个过程还包含前面提到的启动条件,以及用于写入处理所需信息的变量和数据区域。
由于过程被视为单元模块并包含所有必要的处理和数据区域,因此在众多过程中,处理和结构化数据存在冗余实现的V可能性很高。
一种选择是使这些成为通用模块,但转而允许冗余也未尝不可。
特别是有了AI辅助编程,可以想象在多个模块中存在许多相似但不同的实现可能不会有问题。
处理和数据类型的通用性主要旨在减少开发软件中的程序代码量,使其更易于管理和理解。
然而,如果AI大幅降低了管理实现代码的成本,那么通用性的必要性就会减弱。
因此,避免由于通用性导致软件结构复杂化,而是为每个过程单独定义所有处理和数据结构,即使存在大量冗余,这种策略也是完全合理的。
这标志着从全局优化思维向个体优化思维的转变。这是因为没有通用性,允许对不同模块中类似的过程进行单独调整。
个体优化社会
与应用过程导向思维的软件类似,在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化带来高效率和高生产力的社会中,思维方式将从全局优化转向个体优化。
这是一种可以称之为个体优化社会的现象。
我们的社会拥有各种共同的价值观和标准,例如规则、常识、礼仪和一般知识。
然而,如果这些被严格地应用于所有情况和环境,那么在许多例外情况下就会出现不便。
因此,在强调共同价值观和标准的同时,我们也允许根据个体情况和环境做出灵活的判断。
这些可能是规则中明确的例外条款,或者是规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的规则。此外,即使没有明确记录,它们也可以是隐含的理解。
例如,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各种例外条款。此外,即使法律无法明确规定,量刑也会通过司法系统受到个案的影响。情有可原的情况正是反映个体情况的理念。
这样看来,很明显,个体优化的概念——它最初涉及仔细检查所有情况和环境的个体性,并根据这种个体性做出判断——已经深深植根于社会中。
另一方面,对每件事都单独仔细判断无疑是低效的。因此,在一个高效至关重要的时代,人们追求全局优化。
然而,随着社会通过人工智能变得高度高效,追求全局优化的价值将减弱。并且,一个对每个个体情况和环境都进行仔细判断的个体优化社会,理应得以实现。
主观哲学
根据情境或情况做出个体最优判断,意味着我们不能立即套用普遍判断,而必须深思熟虑。
我将这种伦理观——即深思熟虑的行为本身具有价值——称为“主观哲学”。
每一个事件在“此时此地”都拥有独特的个体性,与其他事件截然不同。当“我”做出考虑到这种个体性的判断时,相应的责任便随之而来。
做出忽视个体性、墨守成规的标准化判断,或者放弃深思熟虑、草率行事,无论结果好坏,都是不道德的。
反之,即使判断结果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并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但如果该判断是从多个角度充分深思熟虑,并履行了问责制,那么判断本身就是合乎伦理的。
因此,随着我们能够超越效率和标准化的概念,我们将进入一个按需个体优化,或者说主观哲学被需求的时代。
框架设计
无论是在哲学、社会还是软件领域,框架——一种概念结构——对于优化都至关重要。
这是因为优化的方向会根据观察每个主体所用的视角以及评估方式而改变。
从全局优化的角度来看,框架需要高度抽象各种事物,并使其尽可能简化。在这一抽象过程中,个体性会丧失。
另一方面,在个体优化的情况下,最好从多个角度、针对特定的事件或主体来把握和评估事件或主体。
在全局优化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足以考虑应该使用何种框架来理解各种事物。
大多数人只需按照少数人设计的框架来理解、评估和判断事物即可。
然而,在个体优化的情况下,许多人将需要针对每个个体事务设计一个框架,以恰当地把握其个体性。
因此,设计框架的能力和技能将对许多人提出要求。
思考的宿命
以这种方式组织事物,揭示了一个未来:即使人工智能接管了人类传统上所承担的脑力劳动,我们也不能停止思考。
我们将从为了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个体优化社会和主观哲学将同时要求我们为每个事项设计独立的框架,并进行深入的审慎思考。
这使我们处于一种必须持续思考的境地,甚至可能比当前社会思考得更多。
人工智能可以执行脑力劳动,并做出任何人都可以做出的判断。但对于“我”必须承担责任的事情,人工智能只能提供信息、提出判断标准或提供建议。
最终的判断必须由“我”来做出。这就像现在,一个人可以就各种个人决定咨询权威人士、父母或朋友,但却不能将判断本身委托给他们。
在一个高度高效的时代,不进行深入的、个体化的判断将变得不可接受。因为,以生活所迫、无暇思考为借口将不再成立。
在这样一个高度高效的时代,我们将无法逃脱思考的宿命。